登顶的道路与悬崖有时候只是一线之隔,电商们需要的更多是经营理念上的革命。
“不要试图接住下落的刀子。”这句美国华尔街的名言正在中国的电商投资界流传。
被喻为投资界四大顶级高手之一的软银赛富首席合伙人阎炎在微博上称,“最近看了中国的几家电商,惊喜地发现又有中国式的盈利模式创新:主营业务都不赚钱,但以赚不同轮次的VC/PE的钱为主。这使我想起当年的荷兰郁金香,大家都指望着下家比自己更傻。”
精明的投资者早已开始收手,于是,西米网、淘鹊网、有品网、APP金光大货栈等数家公司已成为第一批因资金链断裂而关门的电商网站。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淘宝商城创始人、当当网前副总裁黄若判断,目前不少中小型电商都有可能在三年内陨落。而目前的局势正应了年初京东商城创始人刘强东接受我们采访时的判断,2012年这股浪潮可能会来得更猛烈。
“寒冬论”正在弥漫,而抹去行业泡沫,透析本质,黄若认为:“所谓‘寒冬’是目前业界对投资降温的感知,但事实是,电商的本质是零售业,零售本身就处在一种严酷的环境中,本身就是个寒风凛冽的行业,因为当你必须从经营效益中赚钱时,这就一定不是件让人舒服的事。”
大家都在追求一个空泛的大未来。在功利的社会环境下,没有多少创业者期待打造一个百年老店,也不允许他们慢慢来。
新兴行业大多要经历经济危机和市场的淘洗。电商是个充满希望的行业,即便遭遇挫折也在情理之中,在大部分公司尚未形成规模时,能够在一个寒冬里清醒、认真地探究电商发展中的问题,或许正是电商人的幸运之处。
烧钱快跑模式终结
融资不再“没有道理”
离开当当网后,陈腾华创办了家纺、家居类网站优雅100,他与维棉网的林伟、初刻网的许晓辉、NOP联合创始人刘爽几乎都是在去年年末或者今年年初同期创业,他们几乎是最后一批“杀”入电商圈的创业者,赶上了电商融资热潮的尾巴。那时电商创业者和投资人还相处在一片暖意中。
“寒意”渐浓是从今年第三季度开始的,陈腾华明显感到广告费用降低了。从团购到电商,一度充斥着多种广告媒介,相关广告媒介的广告价格更是一直居高不下。而现在猛砸广告的公司越来越少,几乎只剩下京东商城和当当网两家,前者有今年新到账的15亿美元垫底,另一个无论股价如何,至少是纳斯达克上市公司。
所有电商公司在广告份额上的紧缩,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们发现投资人的钱袋收紧了。
陈腾华在这一年内感受了“冰火两重天”,上半年一杯咖啡、一顿午餐就决定的投资,到如今再融资时,投资人都表示会继续关注电商,但都认为电商已经被过分关注,现在到了控制风险的时候。
“新的融资不会像年初那么简单,或者那么没有道理。”陈腾华感慨道,虽然现在投资会获得很便宜的价格,但是谁愿意接向下掉落的刀子呢?
同样,维棉网CEO林伟也必须面对“天天接客”的局面,而如果环境好,“接”一两个就搞定了。今年1月获得天使投资人徐小平的投资后1个月,维棉就已开始进行下一步融资了,但当时维棉刚刚起步,还没做出成绩,经纬创投感兴趣,却只想出和徐小平一样的估值,投资200万美元,林伟拒绝了。
优雅100和维棉至少还有存粮,但是有些网站就没那么幸运了。一家服装类电商已经被投资人在内部列为失败项目,不再给他们追加投资,只是帮他们贷了一定的款项。
在黄若看来,电商行业走到今天的困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被风投过分追捧所导致的。在零售行业从业30年的黄若,隔三差五总要面对这样的时刻:投资人要给他一笔钱“忽悠”他去创业。无论是NOP的刘爽,还是初刻的许晓辉,都是在创业前就被很多投资人朋友鼓动,最终加入了这个行业。
“如果有个人说只要你愿意成立一家公司,给你2000万,你可以一分钱不掏或者只投资很少的钱,而且不止一个人这么说,甚至有人愿意给你3000万,你会不会答应?当整个市场在疯狂的时候,绝大部分的人都不会清醒。”黄若说。
因为过高估值而洋洋得意的电商们也正在承受它带来的苦果。一些销售额在几个亿的中型电商,如果之前的融资额已经达到四五千万美元,相当于已经有了2亿美元左右的估值。
反观资本市场,较早上市的阿里巴巴B2B表现不好,麦考林、当当网的市值都在低位,凡客、拉手网都没有如期上市,资本市场对这一类型公司的判断依据出现问题,不知该如何估值了。哪个投资者愿意再为这些公司买单?
“越往下走,找到后面的‘冤大头’就越来越难了。”黄若说一个企业要进行A轮融资,只要你有团队,模式、规模都不是最重要的,只要能看到前景就行。
到了B轮,投资方往往要开始更关注模式、战略定位,到了C轮投资,会对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市场地位有要求。当没有太大规模、模式不甚清晰时,这轮点上的融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此外,整个金融环境正处在所谓的经济危机的探底阶段,欧债和美国的经济也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