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一:大战在即口水先行?
5月底,苏宁率先发难,微博下“战书”,而京东第一时间以“别闹,把你们无聊战书捡回去!”回应。随着如去年“815”一样的隔空喊话再次上演。其他电商也陆续喊出口号,“比价!”“别吹!”“别不信!”“都别吵!”“都别装!”一条条文案、版式风格如出一辙的标语“有序”挂出。
6月的价格战如火如荼,电商江湖显然已不是“有且只有京东”一家而已。电商行业“价格战”越来越像一场曾豪言状语的比拼。各家市场部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快速反应,果断决策,并用最有效的社会化媒体方式传播,成为价格战开道的先锋利器。
看点二:价格是不是真的低?
经历了去年8月份价格战的“忽悠”,不少网友开始质疑,誓言血拼到底的价格拼杀,到底是真实的低价大促?还是在搞联合营销、协同造势?
去年半路杀出的一淘网因及时跟踪各家平台的价格情况,而成为价格战期间最抢眼的工具,而今年,易迅网率先发力,祭出有奖“价格举报”杀招,在具体的价格监控上有测量、收敛和容错三个机制,监测市场价格和竞争对手,直逼京东。
尽管如此,仍有部分电商平台推出诸如满减或者全场5折封顶等相对模糊的价格策略,能否击中消费者的G点,拭目以待。
看点三:主要战场在什么品类?
京东、苏宁首先爆出将在3C、家电等品类上制造价格炸弹,而天猫带着年交易额500多亿的电器城也加入对殴,一直期望打造巨型家电开放平台的易迅网推出所有同款产品一定比京东便宜的口号杀入价格战。1号店在价格战前夕刚刚把手机数码提升到了自己官网的置顶品类。由此可见,此次年中价格战主战场一定围绕着家电品类展开。
与此同时,当当网和亚马逊推出了百万图书“买四免一”和20万种图书“五折封顶”的促销政策,也开辟了价格战的图书战场。
看点四:垂直电商如何参与?
分战场上,垂直电商也顺势狙击流量,以化妆品为例,聚美优品推出了BABY品牌“满减8天乐”和男人帮“ZOU”是不赚钱活动,而乐蜂网推出了“美妆团购最强音”号称3亿现金采购,挑战全网最低。
虽然声势上远不及大平台,但在三、四月份对垒时积攒的足够经验,已经让上述两家化妆品大佬可以在此次价格战中分一杯羹。
而对于一些特殊行业,如家居家纺、箱包、珠宝、红酒等,或因市场高度分散,或因单价较高,尚未有明确消息将参与到此次价格战。
看点五:平台商家刷单作弊将再现?
刷单不是新闻,但去年天猫“双11”事后挖出的不少品牌商大量刷单行为,让其191亿的公信力大打折扣。
此次价格大战中,京东、当当、苏宁、1号商城等多个开放平台之上,已经聚集了大量的品牌商户,而很多品牌相对于天猫培育出来的淘品牌而言,知名度相对略低,那么这些品牌是否会借助平台大促刷单进行销售额的“快速增肥”,以达成上位之目标?
看点六:平台“二选一”商家如何站队?
“损招”“阴招”不断,让电商蒙羞。京东副总裁网上公开表达了对天猫逼迫供应商“二选一”做法的不满,平台矛盾彻底公开化。
由于电商开放平台尚未完全建立竞争格局,行业不规范之处再度在价格战期间暴露,类似“商家站队”等一系列威逼利诱,甚至有成为行业潜规则之势。
如何公平的展开竞争,如何更好地处理平台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不仅决定着行业座次,也将直接决定电子商务是否比传统零售更加透明与开放。
看点七:传统零售、百货如何应对?
此次价格战中,苏宁易购已经清晰披露了其核心战略,采用“双线同价 全网比价”策略,即同城实体门店向苏宁易购线上价格看齐,届时苏宁线下1700多家门店,将和线上价格保持一致,用户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比价。
显然,苏宁携线下实体与线上搏杀的过程,正是大型传统零售自我革命的缩影。这势必将对整个传统零售业进行一个大的冲击。
年销售额数十亿的传统百货业将会如何应对此次价格战?王府井、银泰是否借机行动?其他连锁商超又如何应对电商们的疯狂揽客?兵临城下,大厦将倾还是力挽狂澜,只看传统零售能否及时调整舵盘。
看点八:服务商如何截获“利润”?
去年“815”一战,京东苏宁网站页面齐宕机。每一次价格战,都是对电商后台技术的强压测试。
而大战过后,京东、易迅等自由物流系统能否完美承压,第三方快递能否保证顺延的配送体验,将决定消费者最终“花落谁家”。
而借此机遇,又有多少营销机构赚得盆满钵满?多少微博大号从中获利?将是此次价格战的又一大看点。
看点九:“黑马”品牌能否借机上位?
黑马变白马,麻雀变凤凰,乱世之中,必有智者反越位成功。谁能够成为价格战中脱颖而出的新锐品牌,谁就有机会一举占领市场。
为此,正在谋划品牌体系和格局的京东、苏宁、当当、凡客等电商平台,极有可能在价格战期间,推举大批此前名不见经传的品牌登台亮相,通过人造的流量“红利”,塑造各自的“京品牌”“苏宁品牌”“当当品牌”。
看点十:政府是否再度“伸手”?
政府对于电子商务的态度早已不是隔岸观火。当市场发生混乱,有形之手就会干预进来。
去年京东、苏宁、国美会战,最终被勒令叫停。“虚假价格战”“欺诈消费者”的声音绕耳不绝,消费者辱骂不断。电商虽有一肚子委屈,但唯有良好的市场环境,才能保证价格战有秩序的地进行。
而一旦失控,相关部门是否会再度介入?又将给出怎样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