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和双十二同样是大促,所以他们买家的购买行为都会有类似的地方,双十一期间,消费者面临着降价折扣、促销氛围、时间压力、繁杂信息,同时持币搜索、伺机秒杀、担心错过——这种独特情景下的消费者行为,具体我们来分析一下吧!
1、利他行为增加
双十一环境下,消费者的利他性购买需求会增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送礼购买。双十一会支出很多人一大笔花销,从而产生负罪感,而利他行为可以减轻负罪感。同样,很多人在双十一会进行透支消费,或者买了平时根本不舍得消费的东西,这个时候会因过量购物而产生内疚感。而恰当的利他行为可以减少这种内疚感,所以很多消费者会在双十一增加利他行为。
2、自制力释放
双十一之前,大部分人会刻意压制自己的购物需求,等到双十一再一起购买。而对需求的压制会消耗人的自制力,从而导致消费者出现集中的自制力释放行为——疯狂购物+疯狂娱乐。
双十一的消费者们已经压制了很久的购物需求,购物的自制力被消耗殆尽,到了双十一那天,他们会几乎无法抵抗诱惑,进入“自制力释放”的状态。
3、预期后悔式购买
双十一不断营造易逝感、稀缺感(限量啊限量),会让很多消费者进入“预期后悔”的心理状态。
预期后悔就是指:我做这件事并不是因为我真正想做,而是担心我不做会后悔。
而当普遍消费者进入“预期后悔”的购买状态时,对品牌商来说,最好的营销手段就是:进一步刺激预期后悔。
4、尝试新选择增加
双十一一般是“囤货式”购买——一次性买好未来好几个月的衣服鞋子。而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会比往常更加倾向于尝试新选择,而不是维持过去的购买习惯。
平时购物时,我们经常只买现在要用的东西,所以会更加倾向于延续消费习惯,比如只盯着几个品牌的几类产品购买。而到了双十一,我们需要买未来很久要用的东西或者要穿的衣服,会更加倾向于多样化选择——如果让你每个月买一件,你可能会买类似的;但是如果是双十一要把6个月的放进购物车,你肯定不会放6件类似的东西进去。
这就意味着:很多新品类,可能会在双十一面临机会。
5、决策瘫痪
双十一给消费者提供了海量的选择,商品琳琅满目,给了消费者充分的选择。大部分人觉得“选择越多越好”,但是研究发现,过多的同质选择,反而会让消费者进入“决策瘫痪”状态,最终放弃购买。
双十一恰恰抓住了这一点,大量的商品、大量的同质化选择,消费者不知道到底要买哪个。这个时候,能够降低决策成本,帮助消费者迅速做决定的品牌就会容易致胜。
下面再说说消费者决策。
人在做决策的时候会收集信息,而这种信息来源主要是两种线索:
(1)中心线索:与目标直接有关的线索(一般是基于判断分析)
比如你买一个手机,中心线索就是:CPU主频、屏幕大小、轻薄程度、外观如何等。这些线索都是跟你买手机的目标(比如玩游戏、打电话)直接有关的。
(2)外周线索:与目标无关,但是可能会带来间接证明的线索(一般是基于经验概括)
比如你买一个手机,外周线索就是:哪个国家产的、什么牌子的、谁代言的、买的人多不多等。这些线索和你用手机目标(比如玩游戏、打电话)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可能会当做间接证明。
帮助决策的时候,两种线索各有优劣:
中心线索更加准确,决策质量更高,但是却更费脑力;
外周线索非常省力,但同时决策质量会偏低,容易受到无关因素影响,容易产生偏见。
在双十一的时候,消费者会更加容易受到:品牌大不大、原产地在哪、谁代言谁背书、销量怎么样等信息影响。不容易受到:具体性能如何、用的什么原料、技术怎么样等信息的影响。
因为双十一大量的抢购、秒杀和紧张的气氛,给所有的参与者提供了“时间压力”,而“时间压力”大时,人的决策能力会降低,从而不得不更依赖“外周线索”做判断。
在购物决策时间压力大的时候,消费者的决策能力显著降低,他们往往更加会通过肤浅、单一、从众的方式来决策,也更加容易做出非理性决定。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双十一各品牌更加有效的广告应该是以外周线索为主,比如知名品牌、前所未见的折扣、销量第一、原产地牛逼、XX代言。
那么双十一已经结束一大半了,卖家们该赶紧筹划双十二了,根据上面的一些买家心理,对自己的店铺的营销策略做一些改变吧!
一年一度的双11购物狂欢节即将到来,淘宝天猫、拼多多、京东、抖音、快手电商平台陆续公布双十一活动时间及玩法,相信商家们早早就开始进行筹备工作,你们是否在想活动如何报名成功、具体要求、活动策划方案如何做、如何预...
详情>>